论语十则中,如何看待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这一观点?

197 2025-01-29 03:45

一、论语十则中,如何看待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这一观点?

本意上的意思是、不要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、或不想说的话、转移到别人身上。我认为一个人不想的、也一定不是别人所想的、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差不多的。也比如说很多人都想要好的、好车、别墅、总之一切。。

二、论语别裁txt下载

南怀瑾先生电子书 视频下载:

例如南禅七日等等,还有你南怀瑾的电子书全集下载 txt格式的!包括论语别裁!

三、孔子论语中,因材施教的前一句是什么

= =因材施教是后人总结的..原文是《论语·为政》“子游问孝”、“子夏问孝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:“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,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,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,故不同也。” 是朱老夫子看了论语中 子路问:“闻斯行诸?”子曰:“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闻斯行之?”

冉有问:“闻斯行诸?”子曰:“闻斯行之。”

公西华曰:“由也问闻斯行诸,子曰,有‘父兄在’;

求也问闻斯行诸,子曰,‘闻斯行之’。赤也惑,敢问。”

子曰:“求也退,故进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”

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: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,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?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。他对子路说:家里父兄在,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,哪能马上去做呢?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:应当马上就去做。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,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?孔子开导说:冉有遇事畏缩,所以要鼓励他;子路遇事轻率,所以加以抑制。

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,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。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,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。

有一次,空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,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.这时候,子路匆匆的走进来,大声的向老师讨教:先生,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,可以立刻去做么?

孔子看了子路一眼,慢条斯理的说: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?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!

子路刚出去,另一个学生冉有有悄悄的走到孔子面前,恭敬的问:先生,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,就应该立刻去实行么?

孔子马上回答:对,应该立刻实行.

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的问:先生,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.

孔子笑了笑说:冉有性格谦恭,办事忧郁不决,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,但是子路逞强好胜,办事不周全,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,三思而行

谢谢~~

四、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的典故

【典故】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《论语·述而》

【近义词】浮云富贵

【成语故事】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,再次到达卫国时,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,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,大夫孔悝拿出一堆金币要孔子为卫出公正名,说卫出公名正言顺。孔子感觉到自己受了侮辱,说富贵与金钱对他来说像空中的浮云一样。

五、表示不懂就要问,不会就要学的名言是?

表示不懂就要问,不会就要学的名言是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

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。

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第五篇: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意思是不以向地位、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,形容谦虚好学。

扩展资料

一、基本信息

1、发 音

mǐn ér hào xué ,bù chǐ xià wèn。

2、用法 

动宾式;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,形容虚心求教。

3、反义词 

好为人师、骄傲自满。

4、示 例 

真正的大学问家,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,不断完善认知,有时甚至不耻下问,全方位的汲取营养。

二、出处简介

《论语》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,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,至战国前期成书。

全书共20篇492章,以语录体为主,叙事体为辅,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、伦理思想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。

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,与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并称“四书”,再加上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,总称“四书五经”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论语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相关评论
我要评论
点击我更换图片